國內對企業家這一概念的引入較晚,對于企業家的提法應該也是在市場經濟建立后才提出的。國內學者對企業家理論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學習西方企業家理論的基礎上,對各種說法分析和總結,結合本國的實際形成理論。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將經營者如廠長、經理當成企業家。
陳才庚認為,“企業家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企業家這個社會角色,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家是集所有者、經營者和生產勞動者于一身的社會角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個別資本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家不再參加具體的生產勞動,而是以集所有者和經營者于一身的‘資本家’的身份出現;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個別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特別是‘經理革命’的爆發,公司制企業的大量涌現,企業家這一社會角色,更多地由專門從事經營管理活動的職業經理階層來承擔。
一般把前兩種業主型的企業家稱為傳統型企業家,而把后一種非業主型的企業家稱為現代型企業家。必須特別指出,資本家與企業家是有明顯區別的,擁有資本但缺乏企業家才能的人,只能叫資本家;既有資本又有企業家才能或雖然沒有資本但擁有企業家才能的人才能叫企業家?!?sup>[9]
有的學者從其身份角度對企業家進行界定,徐傳諶認為,企業家是在企業中擔任高級職務,出于經營決策管理層,掌握企業經營權的“經理階層”,企業的廠長(經理),董事會成員、副廠長(副經理)等都是企業家。
張維迎認為,資本是成為企業家的必要條件,而激勵和監督是企業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擁有個人資產和經營能力是成為企業家的必需條件。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提出:“企業家是素質而不是職務?!?sup>[10]
李新春教授在中山大學召開的企業家理論與企業家成長國際研討會上提出,“研究企業家不能簡單地把企業家具體化、職業化,判斷是否是企業家,應該著眼于他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企業家精神的發揮應理解為一個企業家創新和創業過程?!?sup>[11]
2003年7月25日,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屆彌勒論壇上北京新華信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民認提出:企業家“必須在位,必須有對企業資源的控制”。他認為,“政治家如果退休了,他對決策仍有影響力,他仍有決策權。而一個企業家如果離開了自己所創辦的企業就不能決策和投資了,就不再是企業家了”。
這些觀點盡管各有特色,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們基本上是把企業家概念的定義局限在商業、管理、能力、個人特征等方面,因此都不夠全面。根據中國目前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我們暫且定義企業經營者和企業所有者是同一主體。我國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共同提出企業家五類素質論,包括:
第一,心理素質,指企業家個人的心理條件,由企業家的自我意識、氣質、性格、情感、價值觀等心理要素構成;第二,品德素質,指企業家從行為、作風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認識、品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中企業家的道德品質占據主要地位;第三,知識素質,主要包括三大類知識,即管理哲學、社會科學以及技術科學方面的知識;第四,經驗素質,指企業家在經營管理活動方面實踐鍛煉和經驗的積累;第五,能力素質,它表現為企業家能把知識和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運用于經營管理的過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